童年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| 《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》
Description
【电台】童年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? |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
在众多心理咨询的流派和技巧中,也许没有谁,比动力学更关注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了。从老佛爷,到埃里克森,从克莱因,到鲍尔比。精神分析学派俨然从一门心理咨询思想,发展成为育儿理论。我们的童年对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,重要到我们有时候,都觉察不到它在影响着我们。
个案概念化是心理咨询的一种类似于诊断的技术。就像是你去医院,医生会通过验血、ct等手段,诊断出你的疾病。而在心理咨询中,咨询师通过倾听、感觉自己的情绪,来做出评估。心理咨询的评估,往往不是一个名字,而是一连串的描述。不同的理论取向,都会有自己的描述方法。关注早年经历的动力学,便会将这种描述,与早年经历相联系。于是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,是由描述、回顾、联系三个步骤组成。
我们来看几个故事:
30岁的B女士前来寻求咨询师的咨询,因为她对于即将举行的婚礼惶恐不安。她说,虽然她很爱未婚夫,但是她担心自己最终会变成一个不快乐的妻子,就像她妈妈一样。在咨询中,B女士和她的咨询师分享了这样的假设,她心里存在着这样的无意识冲突:虽然她爱她的未婚夫,并且想要跟他一起生活,但是这会让B女士产生负罪感,因为她的妈妈并没有获得过自己这样幸福的婚姻生活。意识到这一点的B女士,就能够重新看待自己的惶恐不安,这让她在自己的婚恋中,感觉好了很多。
在这段故事中,B女士的问题是“面临婚姻惶恐不安”;我们回顾到的有用信息,是她有一个不快乐的妈妈;而二者的联系,是自己获得了妈妈没有的东西,而产生负罪感。
A先生前来接受咨询,是因为在离婚后很长的时间里,他都无法处理孩子的问题。A先生这样说:在他很小的时候,他的父母就离婚了,这给他的成长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。他的咨询师帮他意识到,他害怕自己的离婚会给孩子带来永久的伤害,并且这种恐惧影响到了他的教养行为。者帮助他在孩子面前放松了下来,并且发展出了更有效的教养策略。
着这里,A先生的困难在于亲子教养困难;我们回顾到的有用信息,是他曾经经历过离异,这件事给他留下了创伤;二者的联系是,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得和他过去的自己一样,这种想法也许让他不能给孩子制定严厉的规则。
当然,晓漾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:上面讲的故事,只是个案的情况,并不能适合所有。并非每一个恐惧婚姻的人,都是因为负罪感。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养困难,都是因为养育者自己的早年经历。心理咨询就是在大致的逻辑下,探索每一个人的故事。这是心理咨询和心灵鸡汤的本质区别。
正如刚才我们提到的故事,在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下,一个人在未成年时期,需要发展很多心理品质,这些心理品质将会伴随一个人成长。一般,这些品质不会有明显的变化,但是创伤、灾难、长期的环境、心理咨询、一段高质量的恋爱关系,有可能会对心理品质产生影响。
比如说,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,需要发展出信任感。这种信任感能够让我们对周围环境感到安心,让我们相信自己能活下去。这样,我们才能安全的对一个人产生依恋,比如我们的妈妈和爸爸。当我们安全的依恋于父母时,就意味着我们发展出对父母稳定的认识,我们会在内心世界形成一个对父母稳定的形象,比如我有一个温暖的妈妈,那么当我的妈妈有一天心情不好时,我不会将她立刻看成是冷漠的妈妈而是在心理产生一个弹性空间。
假如说我们没能很好的经历婴幼儿期,将来可能会产生自尊问题。因为我们在最需要被关注的年龄,没能够得到养育者积极的关注,于是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,这种怀疑会影响我们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。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,于是在面临挑战时,我们本能的选择了退缩。
情绪调节这件事情也许也来自于婴幼儿期的成长。当我们在婴幼儿期的时候,我们自己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,我们需要养育者帮我们一起来管理。慢慢的,我们会把那个“安慰自己的妈妈”,这种形象,吸收到自己的内心世界。这样当我们情绪不稳定的时候,我们就能将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妈妈重新调动出来,让这个幻想中的妈妈来安慰我们自己。
其实我们可以回忆一下,当你尝试自我安慰的时候,你内心中都会发出一些声音,而这些声音的表达方式,往往就是你妈妈的表达方式。或者说,是那个如同妈妈一样能接纳你的人的声音。
婴儿期给我们的心理品质,在我们老年时期,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人们进入晚年,会面临自己亲人、朋友的死亡,死亡带来的丧失感考验着我们的自体感,和安全的依恋模式。相反,童年期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,会在成年时发展成为某种心理障碍。成年人的心理障碍,有三分之一,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儿童甚至婴幼儿期。
让我们再看一则案例:
她是一位48岁的女性,是三个孩子的母亲。她跟而是青梅竹马的玩伴结了婚,并且是一位非常快乐的全职妈妈。但是当孩子们长大越来越独立的时候,她开始感到无聊了。她培养了很多爱好,例如网球、刺绣、瑜伽和自由搏击,但是每一项她都没有坚持下来。最近,她发觉她的私人教练对她很有好感。这让她感觉很兴奋也很恐惧,她不知道该怎么做。
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,通常意味着他们不知道自己此时应该以何种身份面对问题。这被称为自我同一性问题。一个人需要在自己青春期的时候,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,这样他就能了解到,自己是谁,自己该做什么,该给别人什么感觉,在社会中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。
她因为丈夫之外的另一个人男人的爱慕而感到迷茫。她在青少年时期所做的探索不够,过早地对未来的伴侣形成了依恋。当她忙着抚养年幼的孩子时,这不成为问题,但是当她重新进行自我探索时,发展中的障碍就显现出来了,她感到无聊、厌倦以及对性方面的不满足。
这种解释让我想起来了小学时候,我们的语文课本,总是在文章的最后问道:“这则故事告诉而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?”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青春期,一定要作。一定要去试探、触碰、吃亏、总结,在你与世界的互动中,逐渐满足自我同一性的整合。
那么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们在实际工作中,应该如何使用个案概念化这个工具呢?这本书中,就以一种大纲的形式,列举了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模式,与我们去做概念化之间的联系方式。
当你的来访者出现类似于自我体验、情感调节、冲动控制、压力适应、难以与一个重要的人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等困难时,我们可以将关注点,聚焦在他过去的创伤经历中。创伤经常会给一个人的人格留下痕迹,让他在体验情绪时,会有夸大的特点。
如果来访者的问题表现为竞争、控制相关的焦虑,或者与性相关的心理问题,可以关注在防御机制这个层面上。你会发现,这类问题常常会和心理冲突有关,经常出现“道理明明都懂,但就是做不到”的现象。
如果出现全面性的人际信任危机,或者是对周围总存在着不切实际的预期,那么我么可以关注到与他人关系这个角度。其中有四个感受我们可以参考:1.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;2.我通常认为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;3.别人在我面前,感觉我是个什么样的人;4.别人在我面前,会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如果来访者的问题表现在自我情绪调节,情绪控制方面,以及共情方面的问题,和心智化相关的问题,我们可以关注他们的依恋模式,并试图将咨访关系从不安全的依恋类型,调整为安全型。
其实谈到这里,我就想起来豆瓣上一个很出名的小组,叫做“父母皆祸害”。这个小组很有争议,一方面,相当多的人相信,自己目前的困哪处境源于父母糟糕的教养方式,他们有的人还未成年,会倾诉自己养育者是如何“虐待”自己的,而且的确能够感觉出他们父母有很多不对的地方;但另一方面,社会上更多的人都觉得该小组略有偏激,不够孝顺,有一些得理不饶人的情况。
其实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《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》,便是从心理动力学取向咨询的角度,重新解读“父母皆祸害”这一现象。
的确,我们的性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,甚至有人认为,所谓的情商,完全就是后天的东西。 而父母是家庭环境的主要维护者。当我们在早年的原生家庭中不能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时,自然就会将责任归结到我们父母身上。
这种归因其实没有错,糟糕的教养方式会让我们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,而糟糕的依恋模式,会对我们将来建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。
但是,我们却忽略了原生家庭给我们人格中好的这一部分。也就是说,你还有能力坐在这里打字吐槽,你还能阅读书籍,你还能收听我们的电台,这些基本的功能实际上也都是你的父母给的。
换句话说,父母给你建造的人格,有好的一部分,也有坏的一部分。或者我们再换个角度来说,实际上并不存在坏的一部分,只是我们性格中的这一部分,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。
一位30多岁的女性教师,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寻求应对悲伤的咨询父母。她否认之前有过任何精神健康的治疗史。她告诉咨询师,她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无助悲伤,但是她觉得自从葬礼后,总有一种近乎恐慌的焦虑在束缚着她:“这很像我去托儿所的第一天,妈妈走出门时的感觉。”当被问起她回忆道什么时,她说清晰的记得自己进入教室后开始坐在地板上尖叫,即便老师安抚她说她的母亲可以再待一会儿,也无法领她恢复平静。他的母亲跟儿童心理咨询师一起设计了一个让她尽快上学的计划。几周后,当母亲告诉她自己只是去稍稍休息一下的时候,她就会变得很开心,然后回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。“这有点令人难以置信,我不能让母亲离开我的实现。”她说“之后在申请大学时,我第一选择是苏格兰的圣安德鲁学院。”
<p style="font-size:16px;color:#333333;line-height:30px;font-family:Helvetica,Aria














